智慧育种让扬州老鹅“振翅高歌”

发布日期:2025-02-05 作者: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扬州鹅”升级配套系鹅苗。扬州大学供图


春节期间,作为扬州人不可或缺的“年味”之一,街头巷尾的老鹅摊生意火爆,甚至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排队打卡。

近年来,随着鹅肉市场需求量的节节攀升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延展,肉鹅产业步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什么品种的鹅肉最有吸引力?一只鹅除了做成美味佳肴外,还有什么利用价值?为了揭开一只鹅“振翅高歌”背后的“密码”,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肉鹅育种团队坚持扎根鹅舍,潜心开展科研,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肉鹅新品种——扬州鹅以及“天歌1号”肉鹅配套系,不仅满足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还为做强畜禽种业“芯片”贡献了关键力量。

十六载选育“扬州鹅”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这句在江南一带广为传诵的诗句,充分体现出鹅在我国民间的重要地位。

史料记载,地处江河交汇处,扬州人素来爱吃鹅。每天4000多辆盐水鹅流动摊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当地年均消费鹅2000余万只。

“爱吃鹅自然也对鹅的品种颇为挑剔。”年过九旬的扬州大学教授赵万里是远近闻名的“鹅司令”。

据介绍,鹅作为家禽界的重要成员,驯化历程源远流长,品种资源亦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的民众依据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诉求以及文化特质,历经漫长岁月的精挑细选与悉心繁育,造就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鹅品种。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传统地方鹅品种纷繁复杂,在体形大小、产蛋数量等方面差异显著。诸如著名的狮头鹅,成年体重可达30斤以上,可产蛋量并不理想。相反,豁眼鹅体形虽娇小,却有着出色的产蛋能力。这些差异给养殖效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得鹅苗价格昂贵,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并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起,赵万里率领团队成员开始了鹅品种的选育工作。历经十六载,团队将常规选育与现代遗传育种手段巧妙融合,精心遴选出了最优“父母本”,从而成功选育出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肉鹅品种扬州鹅。

扬州鹅生长速度相对较快,70天能长到7斤重,且皮薄肉厚、脂肪少,完美契合扬州老鹅的制作标准,在扬州市场备受青睐。在江浙沪等地区,扬州鹅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40%。

“种源质量直接影响鹅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率。”第二代扬州鹅选育工作负责人、扬州大学教授陈国宏表示,“如何让扬州鹅的生产性能更加卓越,从而满足市场对鹅类产品多元化消费、高效生产的需求,是我们团队当下主要的研究方向。”

“老鹅”也要走“新路”

扬州北郊邵伯湖畔的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数万只扬州鹅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每一只鹅的头部都有着独特醒目的“三花”标记,就像一枚天然的印章。这些带有独特标记的是扬州鹅的升级版——“天歌1号”。

鹅肉营养丰富,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最健康的食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鹅肉正在成为肉类食品消费新风向。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肉鹅饲养量占全球90%以上。但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肉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海外优质鹅类品种也加速进入国内市场。

“倘若不提高我国肉鹅的种源质量,国内鹅业在生长速度、肉品质等方面便会落后于国外水平,极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陈国宏说。

为了确保扬州鹅的生长速度、品质契合市场需求的节奏,陈国宏带领团队成员一头扎进了鹅舍之中,对多个品种开展了持续数年的性能测试以及品种间杂交试验。通过筛选和创新,他们最终创建了3个优质品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专门化的品系选育工作。

2018年起,陈国宏团队与扬州五亭食品集团天歌鹅业有限公司携手成立了扬州鹅育种中心。

“常规育种技术结合性能精准测定、分子遗传标记育种、抗病育种等技术,已经成为鹅业育种的发展新趋势。”扬州五亭食品集团天歌鹅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心诚介绍,高校创新链、人才链与企业的资金链、产业链融合,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获得扬州鹅优质品种以来,政校企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开展新品系开发和推广。截至目前,扬州鹅选育群家系已超过200个。

凭借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和需求分析,该团队不断调整优化选育方案,经过多轮选育和杂交配套试验,成功培育出扬州鹅新配套系——“天歌1号”。肉鹅配套系是指以特定的配套组合,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专门优点的品系进行组合,通过杂交创制出优良、高产、适应性强的父母代种鹅和商品鹅。

这一成果近日已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相较于原有品种,推出的商品鹅体重增加了20%以上,种鹅产蛋量提升了15%左右。

“鹅肉的精华是胸脯肉。”团队骨干、扬州大学教授徐琪补充道,“为了选育出大胸肌鹅,团队还研发出一套无损胸肌测定方法,既不会给鹅造成损伤,也破解了活体测定的难题。经过选育的‘天歌1号’,其胸肌率达到7.5%以上,完全满足了扬州老鹅的加工需求,在华东等肉鹅主产区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小产业“高歌”大智慧

在育种场内,大鹅脚上的“智能脚环”引人注目。它能精准定位个体,记录每只鹅的产蛋和采食情况等具体数据。

鹅类佩上金脚环,这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的智慧育种技术。徐琪介绍,与鸡鸭养殖不同,鹅类目前仍无法大规模笼养。这种群养方式导致鹅类选育过程中难以精准定位其父亲和母亲。传统鹅类养殖过程中,只能用托蛋、母鹅轮配等“土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易造成种鹅应激,难以真实反映鹅个体产蛋成绩。

如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鹅类育种带来了曙光。该团队围绕“鹅类产蛋性能的个体测定”这一难题,基于射频智能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开展群养条件下个体无应激精准记录,以求解决鹅类选育不准确问题。

“为了提升识别精度,我们做了种鹅的轮值‘月嫂’。”团队成员、扬州大学副教授张扬介绍,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全程守着产蛋种鹅,获取其产蛋的第一手行为学资料以及数万枚鹅蛋信息的宝贵数据,并首次发现了产蛋节律、产蛋间隔、连产性能等产蛋行为的一般规律,建立了产前蹲伏、产后护卵等数据信息。

最终,该团队开发出鹅类智能产蛋记录系统。与常规家系选育相比,利用该系统产蛋量遗传进展提高1倍以上,准确率达95%,开创了肉鹅智慧育种的先河。目前,该系统已经有300余套运行在全国多个鹅类育种基地。

记者看到,在育种中心的鹅圈舍中,工作人员只需扫描每只鹅的身份信息,便能轻松查看它们近期的产蛋记录等相关信息。

“智慧养鹅为家禽养殖业提供了全程溯源的可能,一举破解了困扰鹅类选育工作多年无从下手的难题。”徐琪说,团队自主研发的两套性能测定系统,实现了产蛋、采食行为等育种数据的智慧化收集,为品种培育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25-02-05 第3版 领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